(资料图)
柴荣死后,赵匡胤和魏仁浦把禁军和核心节镇清洗了一遍,不然赵匡胤造反不会那么容易。基本上亲郭威和柴荣的势力大部分被贬到了外地,包括柴荣的亲弟弟柴贵从禁军给支到了虢州当防御使。而赵匡胤自己当上了宋州节度使,慕容延钊成了亶州,基本上是汴京周围要害之地。
柴荣看似军队布置得很不合理,但也没办法。殿前司的扩张是柴荣钦点的,而且当初选人权就给的赵匡胤,所以军队里赵匡胤的亲随多是正常的,柴荣也是知道的。而且赵匡胤多年来是柴荣心腹,但是资历尚浅,所以才提拔他当点检,资历浅就是威望不足,想篡位搞定朝臣难度大,资历浅的心腹才能辅助幼主,这是柴荣的逻辑,所以与赵匡胤关系不好的袁彦被安排出镇地方,可以看出来柴荣更新人赵,也不能说有错。
柴荣错在宰相问题上,魏仁浦、范质、王溥三大宰相,柴荣让枢密使魏仁浦兼任宰相,让原首相副相范质、王溥二人又兼知枢密院事,这是互相制衡,也是互相合作,这三人加上韩通,按理说是可以死死压制资历尚浅的赵匡胤的,别看赵是点检,没枢密院他能调得动一兵一卒吗?但是偏偏,柴荣临死前让王著当宰相,却被范质压下来了。范质信任王溥,但是后者却和赵匡胤关系极好。说契丹入侵,王溥就推荐赵匡胤领兵,要不是他,赵匡胤哪来的统兵权。范质最后拉着他的手激动异常,也是暗示了他有问题。
柴荣最大的问题是只有他能控制两支军队,却没有形成制度与习惯保留下去。而他死前却妄想用韩通来继续代替他控制军队,这显然是不可能的。而除了军队外,柴荣的文官系统资源太少,无法成为中立者拉开两只军队维持平衡。所以柴荣最好的做法,应该是在继位之初就扩展文官体系,侍卫军和殿前军的武将长期轮换,让他们不能抱团。外戚也得保留实力,不能一撸到底。这样即使主少,好歹几年之内,这帮人还不至于很快统合,那后主就有希望翻盘。
柴荣如果不死绝对可以比肩秦皇汉武,赵匡胤不但篡夺了后周政权,更是听信赵普毫无战略眼光的策略,没有继续柴荣的遗志和成果,变先北后南为先南后北。和赵二一共耗费了二十年的时间灭了那些癣疥之疾的割据势力,但却给被柴荣打得无还手之力的辽国充分的喘息之机。加上其玩的杯酒释兵权和搞使得兵不知将、将不知兵的轮戍等把戏,造成军队战力被严重削弱。
再有赵二对辽首战不利就,驾驴车扔下部队成了赵跑跑,奠定了屡战屡败的病根。所以这对皇位都来路不正的兄弟是两宋积弱的奠基者,别说和那几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比了,就是和其他开国皇帝,包括一些没能一统天下的如三国时的曹刘孙、南北朝时的各个朝代的开创者等比都差远了。而且两宋也不过是和其他政权并列存在的割据小王朝,即使那些都是少数民族势力,但前有同样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等先例,所以即使北宋时的辽、金、西夏也可以等同视之。
赵匡胤军事才能是有的,但这一切的基础都是柴荣建立的,柴荣在世,各国已被打服,统一只是时间问题,但柴荣极具战略眼光,不急于拿下各国,想趁着辽内乱拿下燕云十六州,可惜天不佑华夏,不然华夏又多一强盛王朝。所以回顾历史,柴荣的英年早逝使汉族失去了重振汉唐雄风的机会。
标签: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北方消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50 联系邮箱: 55 16 53 8@qq.com